編按:依據瓦式效應,腫瘤細胞為了快速增生,會大量吸收葡萄糖以產生能量。所以出現不吃糖可以剝奪癌細胞能量來源、餓死癌細胞的說法,有人提倡極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的生酮飲食,可以阻斷癌細胞利用葡萄糖快速增生,延緩腫瘤生長。但低碳飲食、斷食,真的可以餓死癌細胞嗎?還是降低免疫作戰力、增加癌症轉移風險?《健康遠見》特選此文一次解答。
當癌細胞和體細胞在癌症病人體內互相競爭,負責和癌細胞打仗的體細胞更需要足夠能量維持戰鬥力,若攝取過少碳水化合物,熱量不足,會造成低血糖和營養不良,削弱體細胞的保護機制。尤其癌末的病人已經很瘦弱,免疫力差,能量不夠,如果再採取低碳生酮飲食,可能更危險。
再者,癌細胞具有調轉重塑糖代謝特質。癌細胞代謝靈活,彈性很高,可以在不同環境產生不同能量來源,例如乳酸,所以低碳飲食餓不死癌細胞。低碳飲食、斷食或生酮飲食讓癌細胞餓個幾天、1 週,或許會看到一些腫瘤增生指標下降,但癌細胞為了生存,也會很快調轉機制,例如發現葡萄糖變少,就大量表達運糖載體,加速對有限葡萄糖的吸收利用利用率。
腫瘤周圍的微細環境很複雜,各種因子都可能影響癌細胞發展,包括攝取的食物、代謝產生的副產品等,很難人為操控,所以癌細胞沒那麼簡單被殺死。即使除掉大部分細胞,只要一小部分沒死,殘餘的癌細胞就會突變,像變形金剛一樣,演化出更特異的腫瘤標靶,導致抗藥性。
癌症病人的主要死因,就是癌細胞從原本要消滅它的路徑逃脫,而病人身體又太虛弱,無力對抗,所以抗癌首先要強化主體細胞,顧好免疫系統。
斷食可以排毒且抑制癌細胞生長嗎?恐增加癌症轉移風險
斷食是一種古老且在現代愈來愈受歡迎的另類飲食方法,許多人相信有助於排毒並抑制癌細胞生長,但從前文的敘述,我們也可以知道斷食不僅無法餓死癌細胞,還可能迫使癌細胞在能源斷絕的情況下,發展出更厲害的搶能源工具,或是更扭曲的異常能量代謝型態來滋養惡性癌細胞存活下來,甚至提前誘導出癌幹細胞活性,增加轉移風險。
長時間或高頻率斷食更可能傷害體細胞,人體有兩種細胞特別易感於糖能源斷絕的情況,分別是腦神經細胞和紅血球細胞。兩者皆僅依賴葡萄糖做為唯一主要能量原料,當個體斷食進入深度飢餓狀態時,不平衡能量代謝的會轉向誘導酮體生成,雖然兩種細胞均能夠使用酮體之替代能源,唯血酮酸過多會造成酮酸中毒與尿酮,可能早一步毒死體細胞,或削弱其抗癌的作戰力,例如,降低免疫作戰力等。
圖/如果癌症病人斷食,導致血糖過低、身體虛弱,不但無益於排毒,更對抗不了癌細胞。僅為情境配圖,取自freepik
人體細胞偏好健康生理性穩定平衡,不喜歡大起大落的極端環境挑戰,斷食造成的能量短缺,會刺激細胞不得不改變原本的產能機制,反而可能提高致癌風險。一舉兩失的斷食方式,需要三思。
可能誘發癌症的毒物分為兩類,一種是外來的毒物,例如:PM2.5、食品毒物、塑化劑、病菌病毒、汙水、空汙、輻射等,都會危害細胞,產生病變。另一種毒物源自身體內在的氧化壓力,有氧呼吸產生的自由基攻擊DNA,導致細胞突變成為癌細胞。
要解毒,首先要做好防禦,減少毒物進入身體,人體原本就有排毒機制,例如:多喝水就有助排毒,多攝取纖維也可以加速清除結腸內的有毒物質。只要斷食超過 6 小時,細胞活性就會下降,代謝路徑開始發生變化,斷食會誘導身體進入飢餓狀態,為了生存,啟動燃燒體脂肪的機制,把儲備的能量拿來用,產能過程中可能造成更多氧化壓力,傷害主體細胞。
如果癌症病人斷食,導致血糖過低、身體虛弱,不但無益於排毒,更對抗不了癌細胞。
長期或過度斷食可能導致營養不良,對身體造成負面影響
雖然有一些研究表明斷食可能通過自噬作用和減少發炎反應來排毒並抑制癌細胞生長,但這些結論尚未在大型臨床試驗中得到充分驗證。長期或過度斷食可能導致營養不良,對身體造成負面影響。營養不足會削弱免疫系統,使身體更容易受到感染和疾病的侵襲,這與預防癌症的目標相悖。
此外,斷食可能導致血糖水平不穩定,影響整體健康。我們身體已具備肝臟和腎臟的自然排毒系統,能夠有效處理和排除體內的有害物質,目前沒有充分證據表明斷食能夠顯著增強這些器官的排毒功能。
斷食可能對一些人造成心理壓力,特別是有飲食失調史的人,或許會引發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進而影響整體健康,或是削弱免疫系統,使身體更難以對抗癌細胞。
綜合來說,若以斷食做為一種健康策略,有其潛在的風險,長期或不當的斷食可能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因此,對於希望透過斷食來排毒和防癌的人,應該在專業醫療建議下進行,以確保安全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