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

失智症盲點藏在嘴裡?這些事恐讓細菌長驅直入,引發大腦病變釀阿茲海默症

失智症盲點藏在嘴裡?這些事恐讓細菌長驅直入,引發大腦病變釀阿茲海默症 失智症盲點藏在嘴裡?小心這些事恐讓細菌長驅直入,引發神經發炎與大腦病變、釀阿茲海默症。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

罹患阿茲海默症的人數年年攀升,但大多數人直到記憶出現明顯障礙,才驚覺「大腦已經失守」。當疾病進展到腦細胞死亡階段,正如人死不能復生,細胞也已不可逆。問題不在於「還能不能治療」,而是「為什麼我們總是太晚發現」。曾任內科醫師、鑽研實驗病理學與檢驗醫學的曾嶔元,系統性揭開阿茲海默症的致病機制,指出最容易忽視的預防盲點——口腔細菌,正悄悄成為失智的加速器。

阿茲海默症主要分為兩種:早發型與晚發型

早發型患者通常在 65 歲前發病,占比不到一成,與遺傳基因(如APP、PS1、PS2)高度相關,可透過基因檢測預先得知是否帶有致病突變。而絕大多數(超過 90 %)的患者屬於晚發型,主因來自後天因素,特別是荷爾蒙失衡、頭部外傷、中風、毒素累積與慢性感染等。


比例成因
早發型阿茲海默症
占比不到一成
與遺傳基因(如APP、PS1、PS2)高度相關,可透過基因檢測預先得知是否帶有致病突變
晚發型阿茲海默症
絕大多數超過 90 %患者屬於晚發型
主因來自後天因素,特別是荷爾蒙失衡、頭部外傷、中風、毒素累積與慢性感染等


「腦細胞萎縮退化」與多種人體荷爾蒙相關

其中「腦細胞萎縮」與多種荷爾蒙水平相關,包括甲狀腺素、孕烯醇酮、黃體素、雌激素、睪固酮和維他命D。一旦分泌不足,大腦便失去神經保護機制,逐漸萎縮退化。

此外,重金屬、雙酚A、霉菌與有機毒素的長期暴露,也會加劇神經發炎反應,促使β澱粉樣斑塊堆積。家裡常常發霉?醫:小心黴菌毒素成慢性病隱形推手,這樣吃幫身體排毒,可參考這篇文章的完整介紹

研究:阿茲海默症發生可能與病毒感染有關

值得注意的是,學界近年逐漸重視「病源體假說」。

口腔皰疹病毒和阿茲海默症發病有關連性?

早在 1980 年代就有研究指出阿茲海默症可能與感染有關,近期更有實證顯示,單純疱疹病毒(或稱皰疹病毒)可穿越血腦屏障進入大腦,直接促成β澱粉樣斑塊形成。

事實上,70 % 50 歲以上民眾曾感染口腔疱疹病毒(口腔皰疹病毒),而病毒在宿主壓力大或疲勞時便會活化,進一步傷害神經。嘴唇長水泡,竟和阿茲海默症發病有關連性?可參考這篇文章的完整介紹

除了病毒,科學家在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大腦中,還發現大量來自口腔的致病菌DNA。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圖/除了病毒,科學家在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大腦中,還發現大量來自口腔的致病菌DNA。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

研究:口腔細菌恐致阿茲海默神經退化症狀

除了病毒,科學家在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大腦中,還發現大量來自口腔的致病菌DNA,包含牙齦紫質單孢菌、福賽斯坦納菌、具核梭桿菌等多達 10 種以上的細菌,其中以牙齦紫質單孢菌的影響最為顯著。實驗發現,該菌不僅可從口腔侵入大腦,還會導致類似阿茲海默的神經退化症狀。

一項針對 2355 位 60 歲以上長者的研究發現,阿茲海默患者體內普遍具有較高力價的牙周病抗體;且若同時患有牙周病,認知功能的退化速度會在半年內快上 6 倍。更有研究指出,牙齒缺失超過 16 顆者,出現認知障礙的風險顯著提高

不刷牙會怎樣?牙菌斑恐增失智、中風、糖尿病等多種疾病風險,詳細可參考這篇文章的完整介紹

腦中風亦是阿茲海默症主因,且與細菌有關

而腦中風,亦是阿茲海默六大主因之一。除常見的血管硬化外,2015 年日本大阪研究發現,出血性中風患者唾液中有 26 % 帶有「轉糖鏈球菌」——這種細菌會附著在血管壁上,導致微出血,隨年齡與血壓上升使血管更脆弱,進而引發腦出血,間接提高失智風險

口腔菌群失衡,恐引發神經發炎與腦部病變

種種證據指向同一核心:口腔菌群失衡不僅引發牙周病,更可能經由免疫低下或血腦屏障老化,讓細菌長驅直入,引發神經發炎與腦部病變。尤其是老年人免疫力下降,口腔細菌更容易滯留血液中超過 3 小時,進而穿越腦部防線,種下阿茲海默症的病根。

腦細胞死了不能復生,卻期待阿茲海默症能治癒?

「大家能接受人死不能復生的事實,卻總對死掉的腦細胞抱持幻想。」曾嶔元強調,阿茲海默症並非無藥可醫,而是根本無法逆轉。一旦記憶退化、神經萎縮成形,就不可能「補救」。真正的策略是趁早預防,其中最實際也最容易做到的一步,就是每天徹底清潔口腔、控制牙周病菌擴散。

失智的防線,不該設在記憶出錯之後,而是從一顆牙齒、一滴唾液開始築起。

(本文節錄自《精準醫學:早期預防癌症,破解基因迷思對症下藥》,作者:曾嶔元,時報出版

時報出版提供圖/時報出版提供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